要明了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哪里[提要]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日前颁布。史宁中:数学课标修订组于2005年5月组建,共有15人,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即专门研究数学的专业人员、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员和来自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教师得学会思考问题,面对修订后的课标,要真正理解数学教育价值是什么,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日前颁布。那么,新修订的数学课标到底有哪些变化?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又将会提出哪些新要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实验稿课标影响积极、成效明显记者:从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入实验区实验,至今已有10年时间,您如何评价实验稿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数学教学产生的影响?经过修订组的调研与了解,明确实验稿课标在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史宁中:实验稿数学课程标准从2001年开始进入实验区,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积极和明显的。首先是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但只要求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实验稿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从关心教师如何教到关心学生如何学,教学上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状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学评价来说,除了知识以外,还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但是,由于实验稿课标在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时间比较仓促等,内容上有些地方系统性不够,同时,对教育价值的表述也不够清晰。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实验稿只提出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很重要。不只是谈过程,还要谈关注过程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很好,但仅有活动是不够的,应该追问活动为了什么?三维目标如何鉴定?如何操作?创造是需要经验的,经验需要人参与活动的积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学会独立思考与如何思考。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比如计算的本质是什么,符号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样,在中小学教师中就会造成两大问题: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二是对教育价值不清楚,比如几何,几千年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教?所以,修订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完善。修订是从争论到形成共识的过程记者:此次课标修订的基点、依据和原则是什么?在修订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史宁中:数学课标修订组于2005年5月组建,共有15人,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即专门研究数学的专业人员、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员和来自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这三方面的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其中有一半的人参与过实验稿课标的制订。还记得,第一次开会时大家吵得一塌糊涂,但无论如何争吵,修改总是有一定的基础和原则的。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一个总原则就是修改应稳步进行。同时还确定了以下原则:一是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为促进学生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而完善课程标准。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行政管理者等方面的意见。三是修订组内坚持充分讨论,求同存异。每一次讨论会上,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暂时不能取得共识的问题,留有一定的时间调研和思考。四是组内成员有分工、有合作。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先由具体负责修改的同志提出方案,再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明确修改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在这种原则和思路之下,2005年6月,修改组进行了大规模调研,组织了多次集中或分散的征求意见活动,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可以说,课标修订的过程就是大家一起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修订是小改而不是大改记者: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课标变化的地方是哪些?这些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最值得关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