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专题四第一部分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教学设计一、目标【2014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思想品德考纲要求】能力知识点基本要求记忆1.我国的国家性质正确表述我国的国家性质。2.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知道我国人民的构成。3.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了解国家确保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不动摇的事实。4.法律保障公民权利识记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5.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十分广泛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9.公民的法定义务正确表述公民法定义务的含义。10.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理解2.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构成区分公民和人民的概念。4.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领会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性。5.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十分广泛认识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证书。6.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尊重他人的权利与自己享受权利的关系。7.公民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领会不能为所欲为行使权利的道理。懂得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与实现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8.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以合法方式行使具体说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的道理。1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能够列举公民履行基本道德规范的事例。12.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解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运用8.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以合法方式行使分析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的事例和不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的事例。13.忠实履行义务,做合格公民分别列举法律鼓励做的、要求做的、禁止做的事例,树立学法、用法、爱法意识,努力做一个忠实履行义务的合格公民。【教科书相关内容】《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描述及其评析】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背诵、完成记忆类选择题等方式再认或再现考纲中“记忆”部分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目标2.学生能够在识记的基础上,找出本课的核心概念,构建本专题的知识导图,阐述自己的构建思路,并通过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对知识导图进行补充完善,把握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目标3.学生能够通过理解类选择题正确区分“立法保障与司法保障”“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公民与人民”等知识,并阐述理由。1目标4.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漫画题的情景对本课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能阐述答题思路。评析:第一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再认或再现”,名词短语是“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这一目标属于“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第二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找出”“构建”“阐述”“评价”,名词短语是“知识导图”,这一目标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第三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区分”,名词短语是“知识”,这一目标属于“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第四个目标的行为动词是“运用”,名词短语是“知识”,这一目标属于“运用程序性知识”类别。呈现这些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目标1B.概念性知识目标2目标3C.程序性知识目标4D.元认知知识【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对本专题知识进行理解、有效调用和迁移运用。【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题型的特点,有效分析题目,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及解题的效率。【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二的知识储备可谓“半桶水”——看起来有印象,但具体的已经说不清了。进入专题复习以后,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但由于他们未能对整个专题的考点进行宏观把握,复习起来容易效率低下,对知识点间的联系未能融会贯通。2.上述教学目标和学生起点能力决定的教学程序:学生找出本课知识的关键词,并构建本课的知识导图→学生完成选择题练习,理解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讲评和点拨→学生形成问答题的答题思路,教师讲评和点拨→变式训练,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3.课的类型:复习课4.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二、教学活动教学教学活动评价活动设计意图2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