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美术课堂中释放情感(2011上教学反思)儿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拥有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会哭,会笑。但儿童的情感又比成人来得单纯和直接,因为他们拥有一个真实和自由的内心世界,许多人都羡慕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国家为什么要倡导美术教育的改革呢?是因为国情在变,认识在发展。假如过去我们渴望儿童将来能够成为画家,那么我们今天就应该让儿童在美术世界中获得乐趣,释放自己的情感。一、摒弃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有这样一幅漫画,场景是一个课堂,一张张童真的脸上印着一双双呆呆的眼神,而我们殷勤的教师正辛勤地"修剪"着一丛丛奇妙的幻想。我们的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将来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但我不敢肯定教师们是否进入到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两点我可以肯定,一是儿童是很难进入成人们的世界的;二是拔苗助长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的。我做过这样一次实践教学,内容是画一朵想象中的鲜花.我把二年级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临摹练习;二组先欣赏,后创作;三组进行自由想象。这是三种美术教学的模式,但是效果就非常明显了。假如按作品效果进行评价。各组平均得分如下:一组得A分较多,二组得B分较多,三组得C分较多。但如果我们按"让儿童在美术世界中获得乐趣,释放自己的情感"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还会这样吗?二、换位思考,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本质的东西。许多评课方法,都把学生的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学生评价更多的来自于最直接的感受,有知识的,还有情感的。假如我们重视儿童的情感释放,就自然会更多地为儿童考虑。进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是教师获得客观资料的捷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平常的生活中去观察儿童,和儿童多交流,多感受一些童趣。三、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是一种综合艺术,而我们过去的美术课堂大量采用的是技法的训练,目的是想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美术技能。假如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画家,那么这种只拥有技法,而缺少思想的"画家"更应该被称之为"画匠"。我并不是排斥画匠,而是想说,我们更应该重视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四、让儿童在美术课堂中获得乐趣,释放自己的情感。雨果曾说过:“在上帝的眼里,儿童是一群天使。”天使代表着纯洁与真实,儿童的情感也是那样,这种情感是不能压抑的,因为那只会扭曲儿童稚嫩的心灵。童年时期的想象很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儿童正是由于人们有意无意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或是几句嘲笑的话而放弃了自由的想象,最终折断了想象的翅膀。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他上任何课程都只会沉浸在自己所画的漫画天地里,那本漫画手绘本多次被主课老师没收,有次我发现在我所在的课堂上同样没有听课,在画他自己充满对老师教学行为嘲笑的具有黑色幽默的漫画,我轻轻的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拿起他的手绘本认真的翻阅,当时,他的眼神是惊恐的,然后我微笑的说:“手绘本能借老师看看吗?我觉得你画得很有个人风格。”然后我利用可以时间在他的手绘本上加上了修改建议和评语,还在课堂上赞扬学生的创意,最后返还这位学生,顿时班上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要看他的手绘本。自此以后这位学生开始认真的用心的上好每一节的美术课,我也更对他的画面要求逐步提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位在众人眼中没有集体观念,自由散漫的学生,一跃成为班上的班级宣传主力。所以童年的想象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我们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允许他们自由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儿童的潜在的创造力。轻松是思想的源泉,信任是成功的关键。让儿童体会到轻松和信任能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精神愉悦。我常称呼儿童为小画家,他们也非常乐意接受。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就给了儿童不尽的学习动力。在和儿童的交往中,我学会去分享他们的童趣,也被深深感染着,爱他们,照顾他们的童心,分享他们的喜悦,而我也变得更加快乐。也许这就是美术教育的魅力。2012年1月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