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三中王翠红(1)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获后不忘耻辱,卧薪尝胆,最终吞灭了吴国。(2)吴王夫差,纵情享乐,导致亡国。你想到了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主张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听读课文,初悟内容听读课文,初悟内容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课文朗读课文朗读21.注音拂()士拂()乱傅说()曾()益畎()亩胶鬲()2.划分节奏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ìfúyuèzēng///quǎngé相互交流,疏通文意相互交流,疏通文意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解释句中红色字词:(1)人恒过(2)苦其心志(3)行拂乱其所为(4)曾益其所不能(5)困于心,衡于虑(6)入则无法家拂士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困苦。拂:违背。译一译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拂----“弼”,辅佐译一译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用这些来使他心意震动性情坚韧,增加他原先不具备的能力。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之后人们就明白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思路梳理思路梳理•共同点: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①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②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③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④居里夫人无数次实验发现了镭元素;居里夫人无数次实验发现了镭元素;⑤仲尼厄而作《春秋》;仲尼厄而作《春秋》;⑥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⑦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拓展拓展第二自然段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是怎样论述的?•担当大任,须经磨练(逆境造就人才)•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思路梳理思路梳理第三段进一步论证了经受磨练的必要性和益处,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正面:个人作为——身处困境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思路梳理思路梳理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揭示了中心论点。思路梳理思路梳理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相关名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拓展拓展我来评价我来评价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记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忧患意识,人不可耽于安逸享乐,要居安思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患和逆境是磨练意志的最佳机会,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作业作业搜集孟子及孔子的名言警句。谢谢合作谢谢合作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