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杨宏(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形式化、泛化、低效。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价值体现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两个方面。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一种合力,即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三方面共同形成一种合力,以达到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图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在积极推进合作探究学习,本文试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一、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化合作探究学习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重视,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太理想,由于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理解的不深入,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出现一种形式化的倾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理解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基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样设计,分小组讨论就成为这种设计的主要环节,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恰当的引导,学生的讨论热闹有余,实效不足,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有一种合作的形式,但并没有真正体现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在于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的目的是在交流中探究,而不是单纯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的合作程度和探究实效才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和实质,如果仅仅在形式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讨论的内容没有形成探究,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传统讲授式的一种11变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在合作策略、问题引导等方面的指导,没有起到“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㈡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泛化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受到教师的关注后,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都在积极地推行和实践,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几乎都可以看到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影子,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泛化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是否有利于合作探究,教师都要设计相应的一个教学环节来体现合作探究,致使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泛化。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初一课文《〈论语〉六则》时,主要的教学环节为“质疑问难”、“探索总结”,教师设计该课为自主阅读课型,重视学生的探索钻研、合作互助,虽然这堂课的设计在教学立意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这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文言文、读通读懂课文的意思是教学的关键,教学设计应以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为主,过多的探究不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就没有必要。㈢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低效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方面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式化和泛化,导致有些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教学中是低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应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灵感,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同时,合作也能促使探究最大程度的展开,如果只是探究没有合作,其教学效果可能是低效的,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重点探究”,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出示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师生对话交流,教师提供的思考题为:⑴“生活欺骗了你”是指什么状况?⑵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1]由于这个环节缺失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基本上还是体现为教师讲解,学生没有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对教师出示的问题回答简单,没有思考的张力,一位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