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4中学袁颖萍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自然资源部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是对自然资源的一个总体上的概括了解。由“自然资源与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部分组成,首先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自然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其次用大量事实和数字来说明自然资源具体国情。辩证看待我国地大物博。二、学情分析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加以小组讨论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分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图片展示归纳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破坏严重的国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学生对资源的保护意识。2.教学重点难点区别自然资源的种类,可再生资源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非可再生资源3.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法。注重多联系生活实际4.教法指导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知自然资源,会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合作交流。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请同学们观看一组老师给大家制作的图片(播放一组画面,森林、河水,煤炭、草原、农田灌溉、建筑房屋及发电照明等等)看过图片后有何感受?一、自然资源和我们1、什么是自然资源?实例归纳出自然资源的含义2、自然资源对人类的价值:就图片中提到的一方面去讲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煤炭(播放一组煤炭的图片),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对我们来说有巨大价值,可以用来发电照明、北方地区可以用来取暖。3、自然资源的分类:列举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讨论活动(一):是真是假“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的有生之年内都是可以更新、再生或者是能够循环使用的”。(假)结论: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活动(二)新闻追踪:观看、思考说出感受观看图片倾听讲授试着列举实例谈感受(学习用品、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等和木材、土地、石油、阳光等的密切联系)分小组探讨分析探讨兴趣导入提高学习本节课的趣味性。从身边的生活实际感知到自然资源和我们千丝万缕的联系。现身说法,实例引发思考。利用价值的理解更透彻,有助于对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视频:(松花江水被污染人们吃水难,引发水荒)为什么哈尔滨的市民就不敢喝松花江的水了呢?被污染的水还可以再一次循环利用吗?不可能了。活动(三)情景再现:老师给同学们将一个故事,(故事梗概:西北地区的人们一生洗三次澡的情况)结论:“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主要矿产开采年限约为:原油45年,天然气56年,金、银、锡、铅20—30年,铁矿石230年。问题:“如果石油都开采完了,我们怎么办呢?寻找新的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地震、海啸的能量或者到其他星球”)讨论活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格外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呢?资料:1)美国学生课本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日本10年,我国6个月,循环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污染。循环使用一年就可以节约人民币180亿元。从环保角度讲,使用5年,可节约1000万吨纸、1亿吨水和1000万吨煤。2.一次性筷子是日本发明的,它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却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3.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世界排名第110位。且分布不均匀。结论:资源保护上的不足之处,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巨大市场,环保方面有待于我们去努力,去改变。二、资源丰富、人均不足1.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中国强壮2.资料:1)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我国钨、锑、锡、稀土、煤、石墨菱镁矿居世界首位。2)我国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的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长臂猿、扬子鳄等。看过资料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的自然资源的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