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教材解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语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学习本课需两课时,共80分钟。本节课为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作者把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嫩绿、汇成、欣赏、密密层层、挡住、视线、献出、可口、鲜嫩、名贵、药材、又松又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且能进行仿写,现场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交流,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第三单元时已经接触过写景的文章,并能通过句中的一些关键字准确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堂课的主要教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表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自己想象到的景色。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物产丰富”进行了具体介绍,这几段的结构、写法相似。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适宜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可以自定段落,自选学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本文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想象情境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1.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2..性化阅读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促进。3.重课内外的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信信息的能力。五、教学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三课,齐读课题。生齐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师:从课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