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历史八种常见试题解析题型一材料型选择题典题精讲【典题】(2011·山东卷·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数量(家)723?100153A.2B.31C.73D.193【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在1872~l911年,中国发展最陕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的数量应排在第一位,故D项符合题意。纺织业的数量不可能小于矿冶业的数量,故A、B两项错误。C项数值与矿冶业比较接近,也不符合当时重工业明显落后于轻工业的史实,故C项错误。答案:D【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一是注重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信息同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准确的进行迁移。三是结合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等信息进行分析,要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的作出判断。【题型解秘】该题型是以文字材料、图片、地图、数据图表为载体而设计的选择题。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第一种是其主要呈现形式。在考试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选择题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题型二概念型选择题典题精讲【典题】(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自一定的比例,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进步,故B项错误。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C项错误。答案:D【解题技巧】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答案。(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3)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5)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题型解秘】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词语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考查形式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