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作用教案人与自然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相关图片、视屏等资料,说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2.通过小组根据资料讨论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提高资料分析、团结协作,交流互助的能力。3.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难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疑导入。提问学生:每逢月底,我们总会看到一个新词出现,它就是“吃土”。大家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那大家又知道土是怎么来的吗?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知识回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分别学了哪些土壤?【学生回答】根据颜色划分有黑土、红壤黄壤等;根据质地划分有粘土类、壤土类、沙土类等;观察土壤剖面可以将土壤划分成不同的土层。【教师总结】目前各国其实都有自己标准的土壤划分方式,并可以将土壤划分成不同的土纲,如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2.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教师活动】出示《土壤成土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为什么土壤各不相同?土壤发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因为形成土壤的物质不一样,这个物质称为成土母质。【教师活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当岩石破碎后就会成为成土母质,经过植物在成土母质中扎根,促进了土壤的进一步发育,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含量,之后通过降水不断渗透到土壤深处,促使土壤进一步发育。因此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质地。【教师活动】展示《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询问同学们: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经过还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它又是怎么影响的?【学生活动】读图结合课本,思考得出:生物也能影响土壤形成,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形成腐殖质,促进富集营养元素,进而影响土壤性质。【教师补充】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生物循环中,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土壤形成,改善土壤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物质颗粒团聚。【教师活动】展示不同气候下土壤类型图、山顶到山底的土链分布示意图以及土壤发育时间序列示意图。请同学们以地理兴趣小组的方式,参考之前所学思考:(1)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2)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并派小组代表回答:(1)气候、地貌和时间。(2)不同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土壤类型,东北气候冷湿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气候湿热,形成红壤,内陆干旱区形成钙质土;受地势、坡度的影响,土壤颗粒大小出现明显的排列顺序;时间越长,土层越多,土壤越深厚。【教师总结】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湿;二是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地貌可以影响坡度、坡向进而影响水热组合。在自然状态下一般100年到1000年会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3.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教师活动】除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是否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学生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土壤受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会形成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教师总结】在世界范围内有悠久耕种历史的古老农业国,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