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疾病动物模型制作步骤及方法1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leucopenia)在研究化疗药物毒性的减毒实验中,经常需要建立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症的动物模型。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临床常见血液病。凡机体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00000000/L时,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症;若机体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00000000/L,中性粒细胞值低于0.5×1000000000/L甚至消失者,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临床上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头晕,并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而粒细胞缺乏症则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相同。临床上白细胞减少症主要可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又以前者多见,而后者则多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药物因素及某些疾病;或可见于各种实体肿瘤化疗后、多种血液疾病、严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1.1大鼠白细胞减少症模型(1)复制方法体重约为150g的SD大鼠,按30mg/kg体重的剂量经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连续注射5d。模型大鼠在给药前、给药第3,5日,以及停药后第2,5,8,11,15日时分别采血作外周血象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后1次检测观察后麻醉处死动物,取其股骨,用hanks液冲洗骨髓细胞,显微镜下观察骨髓有核细胞数。(2)模型特点注射环磷酰胺后,模型大鼠的食耗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减少,被毛疏松无光泽,体重增长趋缓,明显消瘦;停药15d后机体开始明显恢复。给药3d时,模型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给药5d时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降至低值;停药后第2日时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回升,停药第5,8,11,15日时,白细胞总数呈逐渐回升趋势;模型大鼠低白细胞水平维持时间较长,至停药后第15日时仍未见明显回升。镜下观察显示:模型大鼠的骨髓有核细胞数较正常动物明显降低。(3)比较医学本模型通过对动物机体白细胞总数、体重变化以及骨髓有核细胞数检测结果的多点动态分析,模型大鼠表现出低白细胞、低骨髓有核细胞及低体重的特点,与临床上肿瘤患者的化疗毒性一致,本模型可用于临床化疗毒性的防治、药物筛选或其他防治方法方面的研究。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均用小鼠建立模型,但由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第6日以后即可超越基础水平,往往造成实验观察时间不够,导致无法评价实验结果。而本方法建立的模型,停药后模型大鼠白细胞回升缓慢,至停药后第15日时仍能维持低白细胞水平状态,因此能够满足实验研究的观察时间。1.2急性白血病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acutemyelogenousleukemia)临床上急性白血病(acutemyelogenousleukemia,AML)是指机体内一种或多种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无控制的持续增殖,逐步取代骨髓并经丨血液浸润至全身组织及器官。1.小鼠粒单白血病模型(1)复制方法体重约为20g,年龄为8周龄的BALB/c雄性小鼠。用1000r/min离心急性粒单白血病细胞的培养液10min,去上清后用生理盐水清洗3次,调整浓度至2×1000000000/L。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已制备好的细胞悬液,0.5ml/只。接种后每天观测模型小鼠的生存天数,采血作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未成熟粒单核细胞百分率及骨髓原始粒单核细胞百分率检测,透射电镜下观察其骨髓白血病细胞形态。(2)模型特点采用尾静脉途径接种的方法,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可达到(38.40±2.21)d;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未成熟粒单核细胞百分率在接种第14日时明显升高,分别为(19.24±1.73)×1000000000/L和(6.24±0.85)%,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骨髓原始粒单核细胞百分率亦明显升高,可达到(41.3±4.90)%。本模型制作方法简便,容易掌握,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实验过程中,模型小鼠由于免疫力低下,因此需加强对动物实验及饲养管理条件的控制。(3)比较医学临床上急性粒单白血病以骨髓或外周血中同时出现原始髓系细胞分化而来的原幼粒系和单核系两种幼稚细胞为主要特征。本模型的病理特点与临床人类急性粒单白血病相似,适用于临床同类疾病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1.3慢性白血病动物模型(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