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2013·高考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知识定位】程朱理学地位的确立【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题中“自汉至唐”“宋代以后”,这两个时间段以宋代为节点历史解释理学大家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孟子》一书成为四书之一,孟子地位日益提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答案】C(2014·高考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知识定位】程朱理学的内容【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学生对人性与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考查“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家国情怀从题干中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对人性的新认识来考查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仁爱之情等,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心怀天下、重视亲情,既与行孝尽忠、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历史解释《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答案】D■练真题———————————————————1.(2014·高考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故选D项。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