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核舟记课件专用VIP免费

核舟记课件专用_第1页
1/10
核舟记课件专用_第2页
2/10
核舟记课件专用_第3页
3/10
魏学洢魏学洢大苏泛赤壁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3.识记、积累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第一环节: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魏学洢,明末人。《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初新志》。我们学过的《口技》也是编选在《虞初新志》中。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篆(zhuàn)楫(jí)第二环节:培养学生能力1.精彩片段朗读。由两小组成员选择精彩片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选取两个内容进行情景表演。)要求:由两小组成员自行选择课文的精彩片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2.先小组讨论翻译全文,然后让6个小组(每组一段)翻译课文。3.教师明确本文需要掌握的重点文言虚实词。4.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4.归纳文章主题。本文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15分钟)◆各小组根据表格安排完成任务。展示内容任务安排展示同学点评同学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2组B1黑板8组A1全班同学8组B1黑板7组B2黑板6组A1黑板5组B1黑板4组A13组A22组A11组A2※首先黑板展示的同学出黑板展示,展示时书写端正,然后用3分钟充分讨论每一道题,最后点评的同学进行点评,点评时要声音响亮,表达通顺,最后进行质疑与补充。第三环节:提升学生探究能力1.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绍雕刻者王叔远的?明确:“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材料的微小:用“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之广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之卓越;用“罔不”说明所雕刻的东西无一不精,进一步印证“奇巧”。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3.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明确: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引人入胜,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明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5.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第四环节:拓展延伸任选一工艺品进行介绍说明。200字左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核舟记课件专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