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课例研究报告李娇研究背景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从语言文字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对于第二学段中提出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体会。三年级上册中所选课文注重语言的典范性,特别是精读课文中有些典型段落是品词品句,学习表达,积累语言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读为主线,以培养语感为中心,使学生从读通、读懂逐渐过渡到读出真情,或欣赏、赞美、或厌恶、愤恨,达到入文、入情、入境,在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的同时,不知不觉学到表达方法。《卢沟桥的狮子》中第2自然段对狮子形状的描写生动有趣,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列整齐、琅琅上口的句式,把卢沟桥狮子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细细品读这段文字,学生不仅会有如临其境,如见其“狮”之感,而且唤起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贵的条件。这段句末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任由读者的思维纵横驰骋。下面的教例,正是紧紧地把握教材的这些显著特点,挖掘文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学目标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2.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仿说句子。3.激发学生情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能够展开想象仿说句子。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二)自读解疑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师:课文中写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原因,除了数量多之外,还有什么缘故?生:多得数不清还有个原因是这些狮子大小不一。生:它们有的大,有的小,造型不相同,所以数不清。师:那么,作者是用什么词语来写大小的?生:作者是用“几十厘米”、几厘米”等数量词来写狮子大小的。生:我从资料上看到,在桥东端蹲坐的两头大狮子,身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