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幽默十法湖北罗田骆驼坳中学徐金奎辑录第一招: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幽默不仅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而且可以使学生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经典案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故乡》这篇课文前,与学生先进行了一番对话:钱老师: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渎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钱老师:偷看一下?说的好啊!(学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所要找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吗?不过,请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于是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展开了,因为钱老师刚才的一番话,大家的劲头一直很足,不断有问题提出。这时有学生提问:“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生:(齐)杨二嫂!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生:不是的。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生:杨二嫂挖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生:可能是“我”埋,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笑)生:如果说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生:(齐)不会!师:为什么?生:书上说“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给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闰土尽可以明着拿,根本用不着偷埋。师: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们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证据。那么是谁埋的呢?生:(齐)杨二嫂!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这可是法制社会,美誉证据却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生:(大笑)不知道是谁埋的。师: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生:杨二嫂贪小便宜。师: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是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生:(大笑)暂且把这个“历史悬案”放下,又有一个学生说鲁迅所以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钱老师又幽默地来了一句:“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这问题提的很高级!”于是,一堂课始终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展开,而学生们也从争论中悟出了不少道理。第二招:给学生插上想像力的翅膀想像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像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经典案例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196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她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倡导“导学法”,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并以生动朴实、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获得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杨明明曾经发表过一篇日记,现将其内容摘录如下:春天的那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丙孩子说:“你们都说的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水滴。”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