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安家镇中心学校张雪莲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首要的是教学设计的创新。我们提倡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设计,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所谓的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规划。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预设性,而忽视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课前预设性,更重视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好的课前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生成,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生成和创造,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新课程追求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和创造,但生成和创造却离不开课前创新性地教学设计,只有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预计,才能为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创造条件,才能构建和谐课堂。搞好创新性的教学设计,需要语文教师熟读课程标准,建立起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需要确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情景、教学环节、探究问题、教学方法、课堂活动等,这都属于广义的设计范畴。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前,对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科学地规划、设计、假设,必须安排好一个科学、完整、有序的教学程序,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才能为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奠定基础。在听课后,经常对授课者的教学,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这节课的构思实在是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应该说,听课者并不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但为何就是没有让人惊喜的设计呢?究其原因,一是对要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析不够透彻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实质;二是教学设计往往受教学框框的束缚,跳不出指导老师教学设计、教学参考书设计思维的模式;三是思维不活跃,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不敢大胆地尝试创新设计,作为新教师要尽量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意见,重在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非独创性。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行为,创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作为教学者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作为新教师也不例外。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常规的教学流程。常规的教学流程容易刻板而失去生机,只有打破常规流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头脑每时每刻都会搜集到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其中有各类教学情景、思想观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头脑在处理这些信息包括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等的时候,并不需要对每一条信息都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该怎么办,往往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的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另辟路径。这种思维习惯、熟悉的思维方向和路径就是一个人特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可能成为障碍,对思维有着一定的束缚。只有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的时候,创新思维才能派上用场。从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就要尽量弱化,或者说要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才能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另外从整体上重视“宏观构想”设计。新课程强调:“老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注重对教学方案的开发和创造,对教学内容要有宏观构想的意识和水平,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善于从宏观上考虑并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如,我讲语文古诗词复习专题时,宏观构想得非常好,从整体和宏观构想设计出了“我出题你接招——诗词对对碰——智力陷阱——慧眼辩真伪——诗词赠友人”等复习环节,把学生分成三个竞赛小组,通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一路闯关,有效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复习目标。这一宏观构想,使语文复习课不仅有目标的训练了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通过有趣的复习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