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一、心理辅导课与思品课有何区别?1、课程功能不同。2、课程内容不同。3、思品课更强调认知成分一些,心理辅导课更强调体验成分。4、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思品课教师不能保持价值中立,思品课不能有错话。5、思品课也在学心理辅导课的技巧,但心理辅导课的技巧性要求更高一些(更注重倾听、尊重、同感等辅导技巧)。6、思品课允许有更多的灌输色彩,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生可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缺少安全感。7、思品课是按教学规律来推进课堂流程的,心理辅导课是按团体动力学的规律来推进活动流程的。学校里搞心理健康教育,在注意到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混为一谈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心育和德育这两件事搞得“泾渭分明”。我们不是说可以不顾两者的区别,也不是不主张要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水平;而是说,在中小学现实教育环境中,要接纳心育和德育的内容、形式都有交叉这一事实。2、困惑二: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有何区别?3、1、可以采用同样的大团体活动形式,但承载的内容不同;2、教师角色不同:权威?导演?朋友?3、学生心态不同:有防卫?无防卫?4、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主流?非主流?5、技术含量不同,训导?自觉地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各种辅导技巧?困惑三:心理辅导课与小组团体辅导有何区别?1、团体规模不同:8-12人?50-60人?2、团体成员的组合结构不同:可筛选?不可筛选?3、团体原有的基础不同:新?旧?短程?长程?凝聚力高?一盘散沙?相互信任?关系错综复杂?4、时空条件不同:受限?不受限?有弹性?无弹性?5、辅导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每个成员态度行为的改变?全体成团共同的发展性主题?在美国,心理辅导课被称为“团体指导”。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约翰?施密德指出——“指导”,这个词用来描述与情感教育或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一般而言,指导课程的组成非常广泛,每个年级有对应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从理想上来说,最好在任课教师和咨询员共同努力下把它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团体指导的优点是——(1)团体指导比个体辅导涉及更多学生,开放讨论和分享的渠道。(2)团体指导不要求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有……特殊的训练,因为它使用的是教学过程。有强大的推进技能的有效教师即可以在带领团体指导上大获成功。(3)……在学校课程中,团体指导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4)团体指导通过强调人类发展和关系的积极方面,在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整体环境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团体指导的局限是——(1)因为团体指导更多是教育和提供信息,不是治疗性或个人提高性的,这种形式对那些生活中有严重冲突或困扰的学生,不会导致他们有太大的改变。但是,课堂指导活动能够帮助识别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将它们转介给学校咨询员,以获得更多的干预。(2)依据团体的规模,团体指导活动无法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成员之间给予很多互动。因此,指导活动中的个人支持、关心和信任的发展都不像团体咨询中那么深入。(3)团体指导并不一定会给所有的成员提供针对个人的教育或生涯目标方面的帮助。……学生个体的需求有可能被忽略。反之,团体咨询直接关注个体需要,对每个成员充满希望。(4)因为团体指导使用教学过程和技巧,团体规模有25名或者更多的学生,咨询员在这些活动中需要更富有结构,更具指导性。这种领导风格看起来与咨询关系中倾向于让学生更多自由地表达有些矛盾。约翰?施密德又说:“团体咨询和团体指导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咨询是建立一种保密和私人的关系,而团体指导在性质上更多是教育性和提供信息。……通过信息分享和技能发展预防个人或社会的困难。”“团体指导更多教育性质,与团体咨询相比在个人互动的深度以及组员之间的分享水平上都有差别。……总起来说,团体咨询和团体指导的区别在于团体的目的、组员之间的互动水平、咨询员的领导行为以及团体的规模。”总之,作为“小团体”的小组团体辅导与作为“大团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功能、对象和内在运作规律。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采用小组团体辅导的模式与规律去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反之亦然。困惑四: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