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反思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儿童的好习惯----对当代少年儿童习惯的研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一句话。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儿童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今天的的儿童成长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们即受到中华民族悠久传统影响,又吮吸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在他们身上既有不良习惯,又有更多的良好习惯。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儿童的习惯特点,无论是对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还是对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当前少年儿童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一下特点:好的方面:1、用于表现自己2、生活比较有序3、待人有礼貌4、喜欢交往5、做事遵守规则6、爱护环境7、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8、喜欢新事物不良方面1、喜欢依赖别人2、任性,做事经常以我为中心3、害怕承担责任4、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5、不爱劳动6、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7、学习不爱刻苦专研,常常被动学习从以上情况分析,归纳,有三个特点,即传统性的习惯(如认真学习,专心听讲等)好,时代性习惯(如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等)不足;强调性动作习惯(如爱护公物、节约等),忽视智慧性习惯(如反思、有效处理信息等);重视私人性习惯(做家务、自我保护等);忽视公共性习惯(如诚信、对社会的责任心等)。二、习惯培养必须遵守的四个重要原则1、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原则。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行为习惯关键期原则,主要是指如果在幼儿期及早培养其中良好的习惯,则所花的时间少而且收获大。也就是说,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效率提高,过了幼儿期,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特别是如果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则要花成倍的时间来矫正。2、习惯培养的差异性原则。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人才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遵信面对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一份原则。这种差异性发展在主体方面,主要有生理上的差异,个体的差异、认知风格和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反应在客观方面,主要有儿童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方法等方面的差异。3、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原则。从宏观上考虑,首先要思考当今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应该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争时代相一致;其次是小社会(学校、家庭)和大社会(大千世界)的行为习惯要一致;最后是客观和主观要一致。从微观上思考,首先是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性;其次是家庭中父母、学校中老师的言行要一致,教育者的方式不一致会使教育者失去教育的权威性;最后是培养儿童自身言行的一致性。4、习惯培养的整体性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心里过程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其次要考虑儿童学习、生活的整体性,也就是要把对儿童行为习惯培养放在正常的儿童的生活中;最后要考虑把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