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宋明理学1、2、3、4、5、6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4广元诊断)李申在《简明儒学史》中指出,古代儒学的演进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重视礼乐教化阶段和重视心性理论阶段,“”其中重视心性理论阶段是指()A.汉代经学B.隋唐儒学C.宋明理学D.清代考据学解析:C材料中古代儒学早期重视礼乐制度对人的教化作用;“”重视心性理论阶段则重视个人内心反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依据所学可知选C项。A、B、D三项与题意不符。2.(2014吉林检测)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解析:C材料体现了理学的保守性,“”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A、B、D三项错误。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C.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D.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解析:A材料解释为君子看重义,小人看重利;A项诗句体现了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讲对金钱名利的追求,故B项错误;C项是指分田地,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D项是道家无为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4.(2014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后汉书》中记载:“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强调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下列思想命题体现出这一理念的是()①克己复礼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致良知,知行合一④人是万物的尺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A①②③分别为古代中国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王守仁的思想,“与题干中的信息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相符;④为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思想,存有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倾向,“……”与题干中的信息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符,A项符合题意。5.(2015诸暨月考)朱熹曾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理在气先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D.“”理在气中解析:B“”理在气先,题干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比较,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理的重要性,“”并指出人们应不断追求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故B项正确;“”心外无理是心学的观点,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也是心学的观点,故D项错误。6.(2014南京模拟)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解析:C“”“”由题干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王阳明认为行产生于心,“这与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科学理论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心之所发处便是行可知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知善知恶是良知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7.(2014株洲检测)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解析:C材料主要意思是李贽对后三代持否定态度,认为中间千百年来人们判定是非标准是依孔子的标准,是一味迷信孔子而丧失了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D三项错误。8.(2014怀化模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