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诗歌解读:本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郭沬若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全诗共四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郞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本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未秋初两度回国,看到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的改造了牛郞织女的神话故事,幻想出“神奇”的世界,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陋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的信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3、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指出,要激活自己的想像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尝试写作训练。2、过程与方法:朗读、感悟、质疑、联想、想象。3、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方法。教学过程方案:一、教学重点:品读,领悟情感。二、教学难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放夜空的视频),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的遐思和幽感,面对群星闪烁的夜空,你产生过哪些奇思妙想?或者你有哪些心理话要告诉给星星?(抽生回答)五四运动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这位作家就是郭沬若,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他与宇宙的私语。(二)板书课题及作者。(课件展示)(三)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文字)郭沬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四)配乐朗读,领悟情感。(课件依次展示四小节画面)1、边看边听,你从中听出了有关朗读方面的哪些知识?2、抽生仿读。(五)品读,体味情感:1、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用笔标示出停顿和重读的词。2、小组内交流,任选喜爱的小节读,并说明喜爱的理由。3、师把节奏和重音标示出来(大屏幕展示),全班带着感情齐读。(六)品析联想和想象:1、品析第一节联想。①课件展示两幅画面,一幅是群星闪烁的星空图,一幅是繁华明亮的街市图,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一幅是天上星空图,一幅是地上街灯图;相同处:都明亮。②这样美丽的画面,可用诗中的哪几句诗来形容?--抽生读第一节。③诗人由什么想到了明星?又由什么想到了街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街灯;明星;“灯”和“星”都是发光体,都与“亮”有关。④引入联想的概念:(大屏幕展示)⑤齐读第一节,体会一下作者联想的妙处。2、品析二、三、四节想象。①师配乐范读。(大屏幕展示画面)②合作探究:诗人面对繁星闪烁的夜空都想到了什么呢?③小组交流派代表回答:想到了美丽的街市,陈列的物品,牛郞织女骑着牛闲游。④引入想象的概念。(大屏幕展示)⑤“牛郞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谁来给我们讲一下?传说中他们过着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