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说课内容:《水调歌头》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第8课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培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从单元学习目标看,本节课从词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文本。在中学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体会诗歌内涵,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基于此,本节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材简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结合学情和课程内容,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五、说学情:学生在初一、初二年级接触过词,对这一文体形式并不陌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只要联系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需要课堂的有效导向。三、说教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演示课件创设情境、媒体辅助提供素材、谈话引导点拔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在师生交互过程中,学生独立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六、说学法学法方面,本课综合采用了朗诵法、讨论法、互助学习法多种学法使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学习。五、说教学准备为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运用了PPT课件,配乐诗朗诵以及知识结构的展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七、说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推动本课,我设置了这样五个环节进行本课:一、唤起体验1、导语。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题解及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2、学生齐读词句。3听配乐朗读。4、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词。5、集体齐读词并思考一下问题6、结合注释,感知词意。三、品赏探究: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2、精读品味欣赏佳句。3、课堂小结。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四、拓展迁移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五)、教学反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疏通全词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开始想上天,后来还是觉得人间好这么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很明显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很明显,学生们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试图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以言语诱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难道就是作者发起痴来的问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吗?难道这种近乎无病呻吟的感情能超过对弟弟的思念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认真思考上阙的主旨。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这节课让学生读的设计不是太多,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水调歌头》教案授课时间:20010年12月20日授课地点:电教室授课人:李天山教材依据:北市大版九年级下册《中秋咏月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