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情调研请参照下面的学情调研基本内容与框架设计所选内容的学情调研方案,完成学情调研后撰写学情分析报告。《地震中的父与子》学情调研工具(老师们可根据需要调整问题的数量)《地震中的父与子》学情调研工具设计意图1.我会读: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辨认包含有课后生字的词语的读音2.我会找: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了解学生对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的掌握3.我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我知道了解学生对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的感受4.我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我最喜欢,为什么?了解初读印象。摸清学生喜欢的内容。5.我的小问号学生质疑,说出自己个性化的问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学情调研分析在预习的基础上,学情调研结果如下:第1题,读准字音的考察。100%的学生都能做到字音准确。90%的学生能较通顺流利地朗读全文。第2题,写作手法的考察。100%的学生至少找到1种写作手法,50%以上的学生能找到2——3种。第3题,相关文化背景的考察。100%的学生通过资料能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但他们只停留于表层的理解,并不能借助资料形成对于本文发自内心的感动。第4题,课文内容的考察。从整体而言,超过80%的学生喜欢的段落是12自然段。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第5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显示出,表层是对于重点句的不理解,实质指向的是对这样一种说法,一种用词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理解。从学情调研的结果来看,学生难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三是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