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走一步,再走一步步莫顿莫顿··亨亨特特Part1Part1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训诫()啜泣()迂回()纳罕()嶙峋()凝视()小心翼翼()瘦骨嶙峋()心惊肉跳()xùnjièyūhuílínxúnchuòqìnàhănxiăoxīnyìyìshòugŭlínxúnxīnjīngròutiàoníngshì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写一写解词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瘦骨嶙峋:形容人十分瘦凝视níngshì:聚精会神地看峭壁qiàobì:陡直的山崖。心惊肉跳xīnjīngròutiào: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迂回yūhuí:曲折回旋。耸立sǒnglì:高高地直立灌木guànmu: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整体感知2.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熟悉故事情节。)爸爸我杰利内德其他孩子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57年前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6.7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利11、“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12、“我”现在多少岁?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4、“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继而:最初:随后:最后: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到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到激动啜泣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变角色——认识人物站在“我”的角度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1、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地嘲笑“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在他和其他几个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心里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事后有没有再认真反思过自己?2、“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明明“有点不放心”,还是走了,他心里怎么想?他后来又是怎样对“我”的父亲讲述这件事?3、父亲发现弱不禁风的孩子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