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郭悟军新课程新课标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神州大地,使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洗脑”。新课程新理念的灌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查资料,作调查,写报告,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典到现代,引导学生把眼光转向了广阔的大语文世界。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听说读写共同促进。我们的教师也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了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中,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研读,通过对各种新课程教学课的学习,我发现我们的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解了自主学习,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认为有讨论有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探究。基本上我们的语文课也有了一种新的“模式”:预习展示(有关作家生平、代表作品及其评价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悟读课文,---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于是,我们的语文课,课课有讨论,人人有交流,这是好事。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过多的讨论过多的合作忽视了对文本进行精细的阅读。我们的学生在走马观花。过多而随意的拓展扩充又使我们的学生疲于应付------每节课都有那么多的容量。热热闹闹的语文课上,我们给个体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气氛的热闹使学生产生了误解:发言越多越成功。当然,这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但“面”上的发散并没有带来了“点”上的深入。如“你最喜欢哪一段(句/人),为什么?”,每篇课文都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如果教师都用“很好”“不错”“我也认可你的观点”“OK”等肯定学生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走向了偏差。没有了否定,没有了区别,没有了整合,使我们的“热闹”挂一漏万。面对众多困惑,通过反思自己的课研究别人的课,我提出几点思索: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该严肃的严肃,该自由的自由,教师的一切准备要激起学生的“向学心。2、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3、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个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