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内容是高一必修二数学人教版教材《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一课时)。一、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地位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空间几何体是几何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研究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是承接前面的相关知识,也是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对象。进一步它在土木建筑、机械设计、航海测绘等大量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及强大的作用二教学目标新课标不但注重知识的形成,而且重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根据这一理念,我制定如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的求法。(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表面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之间的面积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难点:(1)柱体、锥体、台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柱体、锥体、台体表面积公式的联系与区别。四、知识现状:(1)学生在初中对简单空间几何体的认识。(2)学生从几何体结构特征和视图两个方面认识了空间几何体。(3)学生具有一定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能力,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同时思维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五、学法和教法分析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根据这一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可采取以下的教法。教法:教师应创设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1、提问法2、点拨法3、创设情景法4、自主探究法5、讨论法学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自主探究法2、讨论法五、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六、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进行复习。然后总结多面体表面积,推导圆柱、圆锥、圆台表面积计算公式等过程。并找出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总结其中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示例熟悉公式,最后小结,布置作业。1、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它们的展开图(多媒体展示),你知道上述几何体的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可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多面体的表面积)(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设计意图:复习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作铺垫。设疑,自主探讨,引入新课2、实践观察,讲解新课(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棱柱、棱锥和棱台的侧面展开图(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既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1.已知棱长为a,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ABC的表面积.分析:四面体的展开图是由四个全等的正三角形组成.解:过点S作BCSD交BC于点D.因为BC=a,所以因此,四面体S-ABC的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