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1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本节课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2、能力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同学的照片,但是却有不同的样子,想看吗?师:仔细观察,那几张照片与照片A最像?师:照片B、C、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则C、E变形了呢?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比。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师: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照片放在方格纸上(课件出示)师: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出示表格)长方形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A64BCDE师: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A、B、D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2/3,所以它们比较像。情境二:谁的速度快?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先猜一猜,谁跑得快?师:说一说怎样比较他们谁跑的更快?(出示表格)学生填写表格并组织交流,验证猜测。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课件出示情境)师:能直接比较吗?应该怎样比较呢?学生交流。师:联系情境2与情境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认识吗?(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三、归纳特征,理解意义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意义师:像6÷4,3÷2,路程÷时间,总价÷数量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师: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师: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记忆比的意义。师:6÷4可以说成谁比谁?(板书:6:4)2、自学比的其它知识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第50页“认一认”的内容里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比地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解决吗?学生自学3分钟师: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强调:比值的计算方法和比的分数形式的读法。3、探寻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观察6:4=6÷4=6/4完成下列表格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分数引导学生: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是0?四、课内练习,运用新知1、说一说(1)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比2(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比3(3)稀释瓶上的1:1,1:2,1:32、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比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