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如何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曾春霞律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以幼儿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训练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律动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律动大多只是用在艺术领域,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幼儿感受乐曲的能力,体验音乐活动美的情趣,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律动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一般都被忽略了。其实我们的律动很多时候可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教育之中。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又如:大班《狮王进行曲》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用语言把幼儿带入到森林之中情境中。“小朋友,你们听,森林真热闹,可是怎么忽然音乐停止了呢?”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根据音乐做出各种动物的造型和动作。这些小动物我们的小朋友都十分的喜欢,可以让我的小朋友更加得认识这些洞物。再如小班《洗手帕》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韵律平缓、反复的特征,想象起床后小朋友洗手帕的情景。教师重复播放让幼儿边听做,通过谈话让幼儿安排好洗手帕的顺序,然后在晾晒起来。这样律动《洗手帕》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是对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的诱发。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小朋友就学会了怎么洗手帕了,这样把律动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的形式效果就十分的明显了。在平时的运用之中其实还有许多的形式,我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感兴趣,就应让幼儿动起来,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如: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欣赏《森林里的早晨》的音乐,并启发幼儿进行想象:“你听到这首乐曲里有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有的说:“有走表的声音、有小鸟的唱歌的声音”;有的说:“有滴水的声音、有天鹅的叫的声音”等。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都一一的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最后,孩子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己设计了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了下来,孩子们就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同时也教育了我们的还在要早起,早起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将平时生活之中的东西渗透进去就会感受到我们律动的独特魅力。往往都说游戏是音乐学习的法宝,其实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用音乐律动代替单一的安抚工作是可行的手段。在幼儿刚入园时,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孩子闹得哭天抢地,而另一部分孩子安静地坐在一边玩玩具,老师往往因全力安抚哭闹的孩子而忽略了不哭不闹的孩子。我将符合幼儿园小班年龄特点的律动音乐做了一个整合,按顺序放下来是20分钟左右,第一次播放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孩子开始安静下来,优美的律动音乐很成功地转移了孩子的情绪和视线。两周以后,班上的孩子彻底停止了哭闹,教学生活全部进入正轨。可以达到迅速安抚和稳定入园新生情绪,在平时之中我就会采用律动将我们小朋友的注意力转移过来。所以往往有些时候律动可以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我觉得同时律动也是一种肢体有节奏地运动,通过融合音乐的律动动作,教师可以向幼儿发出简单单一的指令,这些指向性的动作和指引,能让孩子和老师缩短距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通常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同样的道理,有趣的音乐、夸张的动作,能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让孩子不自觉地模仿和参与,于是,我选用了最简单的《我真的很棒》来与孩子们共同玩耍“我真的很棒,我可以走一走,我可以跳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