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案教材及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欣赏》。教学单元及所在章节名称:第二单元《民歌》第二部分《中国民歌欣赏》:蒙古族民族《牧歌》。教学内容: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及相关歌曲,了解蒙古族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美丽草原的辽阔、宽广;体会歌曲的情绪及速度。2、能力目标:通过《牧歌》及其相关歌曲的欣赏,认识蒙古长调和短调,感受其不同的的音乐特点。3、情感目标:通过《牧歌》及其相关歌曲的欣赏,培养学生探索内蒙文化的兴趣,更加热爱各民族多彩的民歌文化。教学方法:提问法、欣赏法、比较法、联想法、感受体验法。教学重点:激发对内蒙音乐文化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牧歌》的内涵及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内蒙古文化及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去过美丽的大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跟随“草原旅行团”去领略草原的无限风光!2、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展示蒙古的草原风貌,感受迷人的草原风情(大草原、蒙古包、马头琴、骏马等)。二、通过视听结合,引出蒙古族人的三件宝:草原、骏马、蒙古长调;进一步了解草原文化。(6分钟)1、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人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他们永远的歌。2、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1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3、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音乐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4、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5、蒙古长调: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流传于牧区。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6、长调民歌的特点:字少腔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7、代表作:《牧歌》。三、聆听《牧歌》,感受长调:(12分钟)1、作品简介:《牧歌》是一首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长调”民歌,歌曲生动的描绘了一幅草原放牧的典型画面,曲调开阔悠长,节奏舒展自由。2、欣赏提示:乐曲采用中国民族五声宫调式,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高远开阔,下句转入以“1”音为中心的进行,是上句的低五度变化模进,低回婉转,整个歌曲形象地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草原牧民对家乡由衷的赞美之情。3、歌曲欣赏:来自布仁巴雅尔的《牧歌》,感受独特的长调风格和草原意境。4、歌曲复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体会不同的演唱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无伴奏合唱是一种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演唱形式。5、牧歌由于其无穷的魅力,从声乐到器乐、从独唱到合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牧歌版本,无法在这里一一介绍,同学们课后搜集聆听。四、对比聆听,了解短调:(6分钟)1、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一般为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2、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3、代表作:《嘎达梅林》、《敖包相会》等。4、聆听《嘎达梅林》,加深对长调和短调的理解。2五、歌曲拓展:《天边》(6分钟)1、《天边》:一首深深扎根于蒙古民族音乐沃土的优秀通俗歌曲,意境悠远而唯美,营造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之丰茂景色。2、《天边》不仅表现出民族音乐富于浓郁地域特色的独特而优美的旋律,又把时尚和流行的编曲和配器融入其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满全新的时代感,是民族音乐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3、聆听布仁巴雅尔的《天边》,再次感受迷人的草原意境。六、课堂练习:(2分钟)长调流传于牧区字少腔长如《牧歌》《辽阔的草原》短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