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学生写作能力更是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叶圣陶老先生也用“少、慢、差、费”四个字来概括学生的写作状况。自从学习了市教研室曹洪彪老师的“新概念快速作文”后,我在作文指导上也下了一些功夫,学生的写作能力也稍微有了些提高,我就把我的做法给领导汇报一下吧。经验谈不上,这里简单说一下我在平时指导学生写作的点滴。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作文最主要的内驱力。我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班学生从刚开始到现在,其中也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刚开始,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不用标点符号……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高标准”“严要求”,更不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在用词准确、语句通顺的句子下面画上波浪线,在用得精妙的词语或句子旁写上“好”或“妙”。作文批改完之后,让学生比一比老师在谁的文章中谁的“好”多、“妙”多,并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好”、和“妙”。如此这般,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多读书是关键。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比较赞同。我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拓宽他们习作的思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源源不断的阅读,哪来清澈的思想和文笔?阅读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是写作动力的源泉。写作文,本身就无丝毫窍门可寻,也无任何捷径可走,那些“作文秘笈”、“作文词典”之类几乎无用,不必阅读。我就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名著来读。当然,我不但要求他们去读,还要指导他们摘录恰当、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以及精彩的片断等。遇到自己写作时,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以此来美化自己的文章。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建立“材料库”——摘抄本,每人一个材料库。我们班有四十人,就有四十个“材料库”,我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我们就有写不完的东西,“材料库”就成了写作的源泉。在以上两种做法的基础上,我又结合曹老师的“新概念快速作文”中要求做好的三件事,即“树立一种理念,找到一个突破口,做实四个体系”来作为作文指导课的方法指导。我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并指导学生写日记。刚开始,学生写日记时,都是流水账似的,如有好多学生都这样写:“今天天气不错。六点钟起来后,我就上早操。六点半开始吃早饭,吃完早饭我就去教室写作业。七点半开始上早读,第一节课是我不喜欢的数学课,第二节是语文课,第三节是……第四节是……整个一个时间安排表。因此,我要求学生写日记时,不要求学生记流水账式的日记,而是针对自己身边、周围发生的事加以评论,或批评,或赞扬,然后把自己的所观、所思、所获写成一篇篇小短文。这样一来,流水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精美的小短文。要知道,长篇大论就是由一篇篇短文组成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觉得写作文有多难了,只要把平时自己的点滴结合在一起就行了。再有就是写后修改。清代大诗人袁枚有诗说的好:“一诗千改始心安”。一位精于翰墨的老诗人还需“一诗千改”,更何况我们是初涉文坛的小毛孩呢?“改”,在锤炼语言的同时,也锤炼着材料、思维。忽视了“改”,甚至不能做到多次修改,学生的作文状态往往会在原地踏步。我要求学生写完之后自己修改,然后同桌互改,再在班内进行小组改,最后再让同学们自愿选择,想改谁的就改谁的。这样一来,一篇文章,经过千锤百炼,集多人智慧于一文,不是精品,也近精品。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也不是仅仅依靠老师或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就能提高的。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少点急功近利的心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