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乜江完小——平先祥移动电话:18085684455【摘要】当今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农村很多家庭法律意识还很淡薄。然而,学校教育就成为了法律传播的载体。如何将法制教育落实到位并付诸行动见效果,是当前广大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重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借助素材内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与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法制素养等。”用真实的案例渗透进行全面的剖析和论述会有一定的作用。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一、利用教材内容,适时渗透相关法律知识。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小学很多文章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其中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制知识的教育,使其养成一定的法律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1、抓住词语的讲解。如:教“权利”时,教师要与“义务”联系起来,指出“权利”是指父母或长辈有养育后代权利,而“义务”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权利,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2、抓住句子的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感人至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在教学时,我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知道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呻吟,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邱少云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邱少云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的。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样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样做,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3、抓住名篇佳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草原》、《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此类文章时,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热爱的激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二、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是教改发展的需要。《语文性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