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科学是教人“求真”,那么,人文是教人“求善”,“求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文本”和“人本”的交融,必然在师生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课堂上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在这样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学生经历着生命成长的过程,他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乐趣是教师的最高艺术。”唤起孩子对课堂的极大热情,对自然、对社会的自觉关注和主动体验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言艺术营造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能自然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乐趣的教学诗境呢?一、发掘教材人文资源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入选我们教材的课文大都选自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语言典范生动。教材选文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精神的人文积淀,以语文点燃精神,以精神立人。一篇篇选文的熏陶和感染,不仅仅让学生获得抚摸和触动,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巴东三峡》,景美,画美,语言更美。水险、山高、云幻、人文景观美,让我们沉醉在鬼斧神工的奇山异水之时,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水之美,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之美,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二、注重课堂人文生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崇尚自然,注重人文生态。众所周知,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许多经验来自与其他伙伴的游戏活动,来自他所生长的环境风貌,来自他们身边的文化生活等。这些生活感受一旦被老师艺术的唤醒和激活,教学过程就能让主体自然投入,思维自然活跃升华及至灵光闪动。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品味“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段,我并未从简单的比喻、拟人手法入手去作喋喋不休的分析、讲解,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展开联想的翅膀去口味优美的语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结果课堂异常活跃:有的说“作者精心选用词语,‘顶、镶、穿……’这些动词把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的写出了秀美的景色。”有的说:“作者笔下,山有慈母的温情,可亲;雪有少女的娇美,可爱。”有的说:“作者把济南的山、水人格化,让他们有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我们也感到了丝丝暧意”……学生不仅品读出字、词、句的丰富内涵,更激起一股热爱之情、赞美之情。三、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生成式的课堂,它把目光锁定在教育过程本身。教学的重心由事前的备课转移到对教学现场的即时运作,它强调的是课堂的现实生成、直接生成。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尽管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事实上,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我们所能解决得了的。我们的任务是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自己来。在这里,教师有随机而动的敏感,有深入开掘的企图与预想,但要紧的是,作为教师,并不能替代学生之间的思想与交锋,只是在到了一个关节点的时候,在学生的思维障碍过不去的时候,才可以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作用。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学资源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这就需要——1.平等对话,滋养动态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中能讲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