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玉溪第一小学文化校区唐春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玉溪第一小学文化校区唐春兰【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与《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孔繁森》组成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典型事例,感悟五位名人、伟人的优秀品质。《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文中要求书写的生字一共有十个,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如“伟、被、理、治、姓、洪”等,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而“制”要注意左宽右窄,“治”和“制”是同音字容易混淆,“被”字中的“衣字旁”是新认识的偏旁,书写时要注意与“示字旁”的区别。【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部件法”、“换偏旁”“编儿歌”等,初步具备了主动识字的能力。由于年代久远,文本中人物生活离学生生活太遥远,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为此,我运用图片,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心里。另外,本课要求认识和学会的生字比较多(共20个),学生记起来可能比较吃力,为此,我将采用“多读少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训练,扎实、有效的完成识字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教学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所有年级都应该重视和加强识字写字教学,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本课教学由孤立的“认”字教学向语言环境下的自主识字转变,由识字写字教学与文本教学相脱离向识字中学文、学文中识字转变,便于学生理解字义,降低学生错别字的出现率。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到单纯的知识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的设计也突出了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特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衤”,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过程与方法:随文识字,丰富内涵,送字归文,整体感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识字、写字、理解、读文,感受祖国文字的无限魅力,爱上文字,爱上语文。【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初识大禹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传说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禹治水》。请同学们抬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是每一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我采用直接导入,没有“花哨动作”,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的状态。)2.齐读课题,引出大禹。(示图:大禹图)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禹。师:那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相信学完课文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按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初读课文既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训练语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第一次读文,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采用自由、大声读文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2.检查初读。师: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治理洪水百姓地形挖通制服伟大淹没冲倒3.禹做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习“理”和“洪”。4.这是怎样的洪水?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