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海口市琼山中学蔡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本次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引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环境”描写世界,帮助他们感受认识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之美,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能力,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高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学生已经有过古代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鉴赏古代诗歌的体验经验和鉴赏基础,这种学习的基础可以完全迁移到词的学习之中。因此,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和角度,加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为以后的古代诗词鉴赏打下基础。(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选择的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教室。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体会《声声慢》的情感以及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还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实践。因此,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既满足实时性,又能够将学生作品进行整合展示交流的教学平台,而博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操作性较强,同时可以展示出学生的作品,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实现能力锤炼和提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以及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三、教学重难点-1-(一)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并且学会运用博客平台进行有关的交流与探究。(二)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整合点与软件创设情境话题激趣先用多媒体放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正是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一剪梅》,多媒体同时展示《一剪梅》全文。《一剪梅》这首词和今天要学习的《声声慢》都是写愁的,一首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一首则是后期创作。两首词读来皆美,但各有不同。通过音乐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受到感染,进入诗词的世界。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多媒体中的mediaplayer播放器播放歌曲。以及使用PPT展示诗词。整体感知吟咏诵读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并且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或者是自己的疑惑。2、诵读整首词,整体感知。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音字和停顿;②思考词眼是什么(愁),目的是明确情感基调,为下次诵读作准备;③注意韵脚发音特点与情感表达的关系;④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感受哀婉凄凉的情愫。以诵读为起点,借助音频、图像等资料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感受情感。通过齐读——个读——感知——再齐读的流程,让学生感受声律美,熟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媒体mediaplayer播放器播放朗读录音。PPT幻灯片展示诵读要求。对比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了解两种“愁”的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写一段鉴赏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