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积累:最好办法就是背诵二是转化: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词用法二、虚词用法三、文言句式四、断句翻译五、信息整合一、实词用法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类的活用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的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V\使V\意V状语1、名词2、形容词N\V使V\意V3、动词N使V\意V名词活用的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名词活用规律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介词结构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④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⑥狼不敢前。(《狼》)⑦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能愿动词(助动词)即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1、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2、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公将鼓之。天不雨。不蔓不枝。(《爱莲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一般性副词、否定副词、介词结构修饰名词均用作动词。鼓:击鼓进攻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两个名词连用,句子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名词活用规律二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⑥愿为市鞍马。(《木兰诗》)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瓮作,用绳子系,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因此要弃掉先王的现成法制,效法先王制定法制的根据来变法。”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规律三按照常理,名词是不能带状(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的情况。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于)邺。(《信陵均窃符救赵》)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⑦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⑧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