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35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建议用时: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1.(2018·北京高考)在核反应方程He+N→O+X中,X表示的是()A.质子B.中子C.电子D.α粒子A[核反应方程中,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X为H。]2.一个C核经一次β衰变后,生成新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A.6和8B.5和9C.8和6D.7和7D[一个C核经一次β衰变后,生成新原子核,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质量数为14,电荷数为7,即新核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也为7,故选D。]3.某一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时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让这三种射线进入磁场,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会增大B.C粒子是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C.A粒子一定带正电D.B粒子的穿透性最弱C[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C粒子为电子,而原子核带正电,故B错误;由左手定则可知,A粒子一定带正电,故C正确;B粒子为γ射线,穿透性最强,故D错误。]4.(2019·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一起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下列关于放射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只有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才具有放射性B.三种天然放射线中,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最强的是α射线C.α衰变U→X+He的产物X由90个质子和144个中子组成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有关C[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小于83的个别元素也具有放射性,故A错误;α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电离能力最强,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故B错误;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得,产物X为X,则质子为90个,中子数为234-90=144个,故C正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无关,故D错误。]5.(2019·重庆市上学期期末抽测)关于近代物理发展的成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就可以发生B.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会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C.环境温度越高,原子核衰变的速度越快D.任何核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B[发生光电效应和入射光的强度没有关系,只要大于等于金属极限频率就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根据玻尔氢原子模型的相关理论,电子轨道和能量都是量子化的,而在“跃迁”过程中要遵循hν=Em-En,故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故B正确;衰变和元素本身有关,和温度无关,故C错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表明核反应中存在质量亏损,故D错误。]6.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1)的氢原子上,受激的氢原子能自发地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则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A.12.75eVB.13.06eVC.13.6eVD.0.85eVA[受激的氢原子能自发地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知跃迁到第4能级,则吸收的光子能量为ΔE=-0.85eV-(-13.6eV)=12.75eV,A正确,B、C、D错误。]7.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并非只发生一次衰变就达到稳定状态,而是要发生一系列连续的衰变,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某些原子核的衰变情况如图所示(N表示中子数,Z表示质子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Ra到Ac的衰变是α衰变B.已知Ra的半衰期是T,则8个Ra原子核经过2T时间后还剩2个C.从Th到Pb共发生5次α衰变和2次β衰变D.图中原子核发生的α衰变和β衰变分别只能产生α射线和β射线C[Ra衰变为Ac的过程中,放出负电子,则该衰变是β衰变,选项A错误;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的衰变不适用,选项B错误;Th衰变为Pb的过程中,质量数减少20,由原子核衰变时质量数守恒可知,该过程中共发生了5次α衰变,又由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守恒有5×2-x=8,和x=2,则该过程中共发生了2次β衰变,选项C正确;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往往伴随γ射线产生,选项D错误。]8.(2017·天津高考)我国自主研究制造的国际热核聚变核心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这是我国对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重大贡献。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聚变反应的是()A.H+H→He+nB.7N+He→8O+HC.He+Al→P+nD.92U+n→56Ba+Kr+3nA[A对: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B错:原子核的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