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上一篇|下一篇作者:笨得可爱日志分类:教学反思发布时间:2013-12-13评论/阅读:0/0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这就是:一、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完成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任务。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即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水平”。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也较轻,甚至极少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具有较低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这个“高”必须得有个“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就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提了问题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讨论,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再让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二、老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需先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例如鲁迅作品《故乡》一文中,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作这样的点拔: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会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一连串的问题,定能拔亮学生的心灵,他们会想:原来这一句话是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