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木兰二中李艳波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2、感悟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劳动者的情感。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教学重点: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风情同学们,虽然夏天踏着时光的脊背渐渐地远去。但是夏天的生活仍然让我们记忆犹新,那么作家梁衡对夏天又怎样的感受呢?二、板书课题并解题夏感,即夏天的感受点名文章的主要内容。三、介绍作者梁衡,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四、听读课文,扫除字词。(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同伴说;能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贮满(zhù):储存、积存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黛色(dài):青黑色匍匐(pú)(fú):爬行圈点出文中不理解的词义五、讲解赏析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讨论;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③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补充:①紧张、热烈、急促②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③热爱、赞美六、合作探究: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2、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而文章结尾又说是黄金的呢?3、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可以联想《悯农》的诗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觉得很有道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补充:1、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2、因为“按绘画的观点……生命交替的旺季。”春天、秋天的色彩与夏天的色彩相比较,突出夏季旺盛的活力。(对比)3、——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七、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再看拟人句:“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八、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示例: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九、拓展延伸、根据本文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秋感》九、课堂总小结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十、布置作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感受。(大屏幕显示如下)在领略了夏天的风采,倾听了作者的赞美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谈一谈。我的感言:板书设计紧张夏之景喜爱夏天夏热烈夏之色赞美夏天感急促夏之律更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夏感》教学设计----------木兰二中李艳波教学目标:2、感知文章的内容,感悟夏天的景美和人勤。2、感悟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劳动者的情感。3、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