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句话作者:闻一多作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是“新月派”的主要诗人。同年出版《死水》,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残杀于昆明,年仅47岁。有《闻一多全集》。《一句话》选自诗集《死水》。人物简介人物简介知识拓展知识拓展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生字学习生字学习缄缄霹雳jiānpīlì质疑问难质疑问难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听听课文录音,看看这句话是什么?课文朗读课文朗读思考讨论思考讨论这句话是——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使用“咱们”,口头语,说的人与听的人之间显得关系亲密,体会出作者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咱们的中国!”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有不懂的问题吗?联系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自学课文,想一想。小组讨论。抓住“祸”、“火”两字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联系当时时代理解:学习第一节“祸”:指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对他们自身来讲是埋下了祸患。)“火”:是比喻,指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一旦爆发将把旧社会彻底改变)“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火山给人什么印象?火山的沉默让人有一种什么感觉?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小结:这是句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齐读,读出这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层次内容分析层次内容分析11这首诗激情奔放,一气呵成。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这首诗激情奔放,一气呵成。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和主题显现的焦点,每一句诗都围绕着它,紧扣国”为艺术构思的中心和主题显现的焦点,每一句诗都围绕着它,紧扣着它,或烘托着它。着它,或烘托着它。第一节:写出了“咱们的中国”巨大威力及在时间上的突发性。第一节:写出了“咱们的中国”巨大威力及在时间上的突发性。第一层第一层((11,,22句):“祸”和“火”。突出“有一句话”在现实中被句):“祸”和“火”。突出“有一句话”在现实中被压制的原因和巨大的威力。压制的原因和巨大的威力。第二层第二层((33,,44句):用“五千年”写沉默之久,用“火山”隐喻沉默句):用“五千年”写沉默之久,用“火山”隐喻沉默的主人是民众,沉默的原因则上面已作了注解。的主人是民众,沉默的原因则上面已作了注解。第三层第三层((55,,66,,77,,88句):交代了一句话的内容及其突发性,震撼句):交代了一句话的内容及其突发性,震撼力,解开了诗开头的悬念,并以“霹雳”之威呼应“能点得着火”的描力,解开了诗开头的悬念,并以“霹雳”之威呼应“能点得着火”的描写。写。•第一节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暗示了第一节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暗示了民众革命力量的伟大,并对未来的社会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坚定,民众革命力量的伟大,并对未来的社会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坚定,乐观和信念。乐观和信念。学习第二节理解“铁树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