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二中电子教案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者:赵涛审核人:课题:大自然的文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一些自然知识以及作者介绍这些知识的表达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读懂“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理解“小熊星座”“砧状云”以及冰是怎样搬动石块的。三、教学准备课前字词预习四、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生字、生词磁霪砧锹砾砸2、词语解释磁针:中间支起的针形磁铁,受地磁作用,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和北,应用于指南针、罗盘。霪雨:连绵的雨、久雨。铁砧:打铁时垫在底下的器具。漂砾: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二〉新课引入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文字,认识了藏文字。认识了汉文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业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三〉阅读提纲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自主学习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参考第一部分(1—3)介绍文字的作用。第二部分(4—22)介绍天空、地下的自然现象,引领读者破译它们。这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小层:第1层(4—5)总写“大自然的文字”。第2层(6—17)介绍天空中的“文字”。第3层(18—22)介绍地上的“文字”。1/4拉萨二中电子教案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部分(23—26)说明怎样才能认识“大自认的文字”。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连贯、自然、文章思路非常明晰。〈五〉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2、分析课文(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参考:“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打字人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3).“白嘴鸭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参考: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第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六〉课堂练习1、填空这篇有趣的说明文是前苏联作家的作品,其代表作品有等。2、选择正确读音。丝缕(lǚlǒu)一绺(liǔlǚ)青苔(táitāi)铁砧(zhēnzēn)预兆(zhàotiào)森林(sēnshēn)3、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1).()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不会迷失方向。(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人搬来的,()冰搬来的。(3).()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七〉课堂小结: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从头顶的天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