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教学重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感知——体会——涵咏。【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今山东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则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二、初读整体感知请同学来朗读这两首词,整体感知两词中“愁”的不同意蕴和内涵。《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幽怨的抒发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的生活缩影,诗一首沉重哀伤的表达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三、再读鉴赏异同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有区别。1.《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五阳,有高难登,诗性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游,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瑟瑟,菊残人老,此三愁也。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后愁绪更浓。《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字,词人宕开了这个“愁”字的浅层意义,赋予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痛、孀居之苦、沦落之愁。2.两首词,“愁”的风神不同,人的形象迥异。《醉花阴》中的愁是迷离而朦胧的。词作先摹愁态,把一位思妇惆怅彷徨、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出来;再绘愁容:“人比黄花瘦”,抒写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在他乡的丈夫刻骨铭心而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声声慢》中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词中先设愁境,用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瑟的环境,烘托了一位寡居妇人凄惶苦闷、恍惚悲凉,以及痛定思痛时的“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再布愁境: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景景含愁,声声入心,抒发了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四、三读体会写景抒情的手法两首词,同写秋风黄昏,写情寄意的表达效果殊异。1.前者是:“帘卷西风”,后者是“晚来风急”。西风帘卷似让词人产生幻觉:远道而归的夫君偏偏而入,给自己一份巨大的惊喜,也许风解人意……词人用画面娓娓诉说,富有浪漫诗情。而晚来风急直抒胸臆:急风中,最难将息,单薄此身流离无寄,如死的孤寂与悲怆令词人直面眼前景,直抒胸中情。2.前者是“东篱把酒黄昏后”,后者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者有“人约黄昏后”的意蕴,黄昏是词人等候的起点,到了黄昏,就应彼此的心灵之约来到东篱遥相问候。后者的“黄昏”似是词人苦捱至斯的终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是说时光难捱,又加上梧叶纷纷,细雨霏霏,又要怎样熬过这漫长的黑夜?五、总结(略)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