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与联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不倦的探索,终于出现了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区开展实施已经三个学期了,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高效课堂模式的优越性,“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变传统课堂“教为中心”为高效课堂“学为中心”高效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定学方式,不再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凭着导学案去主动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理解不同,分析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观点,进而在小组内、课堂上产生知识碰撞,有时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会超出教师对知识理解的范围,这样也达到了教生相长的目的,真正体现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变传统课堂“教师主体”为高效课堂“学生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一节课的主要演员,学生是观众。当然,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老师所掌握的知识系统的,全面的讲解给学生。但是,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学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是否其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效率无法提高,而“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要从原来的“主演”转变角色为“导演”。即现在是学生讲解问题,教师从旁指导。角色的转变将学生推向讲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答案,解决问题。三.变传统课堂“接受学习”为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有一句话是这样:今后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高效课堂”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由于学生是积极自主学习,他们更容易去集中注意力,去讨论和探究,去补充和完善。这样课堂也活跃起来了,知识点也掌握了,学生也愿意主动去思考问题了。同时学生的勇气和语言组织能力也有所提高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四.变传统课堂“单一目标”为高效课堂“多元目标”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传统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高效课堂”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展个性,以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能和谐发展。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五.变传统课堂“师生面对”为高效课堂“生生面对”传统课堂全体学生面向老师,座位编排有时以成绩高低划分编排座位,有时是以身高来划分小组和编排座位。这样的方式或多或少的会照顾不到一部分学生。坐在后边的学生或周围没有优秀学生自然会有消极情绪,产生厌学思想。而高效课堂就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