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濮城镇中学导学案濮城镇中学活页导学案导学案总编号主备人李红利审核人审批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课题28、女娲造人课型新授课时1三研读课文,读出情感6.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7.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女娲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8.从字里行间.表达了什么思想?(研讨文章主旨)四悟读课文,读出自我9.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想像合理即可)【课堂检测】10.我能把文中的四字词语积累如下:11.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蜗的其他故事【收获与反思】学法指导栏1、借助工具书了解神话、想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思想。2、可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集体美读。朗读时标出小节序号,并落实预习过的生字、新词。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像,激发自己的想象力。2.认识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激发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重点如何通过对女娲造人过程的叙述,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知识链接】1.作者档案: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2.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3.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读出感情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对子互读,注意读音、停顿。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3.女娲为什么要造人?(用原文中的话语归纳)4.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共用了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省事?5.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用原文中的话语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