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迁移”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新疆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叶斌邮编833500电话18935788273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反映它们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点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是小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四年来我通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总结出来一下几点做法:1.找知识间的相同点小学数学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新知识,就应该引导学生们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果新知识和已有的就知识相同点越多,知识的迁移就越明显,新学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掌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到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那新课也就不新了,难点也就不难了。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了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还有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表示形式有“a:b”和“a/b(b#0)”两种,而“a/b(b#0)”不单表示两个数的比而且还表示一个分数,所以我当时在授课《比的基本性质》时就由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衔接点进行迁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下面的括号里面填上适当的数,2/(3)=8/12=(4)/6如果把8/12写成8:12的形式,前面的整个等式应该怎样写呢?学生很快都写出来2:3=8:12=4:6紧接着再引导同学们怎样来说明这三个比相等呢?(2×4)/(3×4)=8/12=(8÷2)/(12÷2)这样就说明了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迁移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概括吃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再出示除法、分数同比的关系梳理成知识网络结构,这样就扩充和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又如,由简单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到比较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例如烧煤情境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经常出现,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由于改建煤炉,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可以烧多少天?根据关系式:每天烧煤量×天数=煤的总量(一定),判断每天烧煤量与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后,提取题目中的数据:计划每天烧3吨----96天实际每天烧的吨数----X天这样,很容易就看出来:“实际每天少的吨数”还不知道但是可以从“计划每天烧3吨”和“每天节约0.6吨”找到答案。这就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把“实际每天烧的吨数”用“3---0.6”去代替,新知识转为旧知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2.找知识间的不同点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巩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优惠干扰就知识,发生混淆不清的现象。所以,对这种让学生们容易产生混淆的知识,要引导同学们对它们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加强理解,再练习巩固防止负面迁移。例如:(1)一袋大米重50千克,吃去4/5,还剩下多少千克?解决过程是:50-50×(4/5)=10(千克)(2)一袋大米重50千克,吃去4/5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解决过程是:50-4/5=49.2(千克)这里的两个4/5,知识点模糊的同学往往会发生混淆。又如:我们团去年小麦产量比前年增产了10%,今年比去年减产10%,今年的产量和前年的相比,是增产了还是减产了?不少同学因受“一个数增加几后在减去同一个数,得原来的数”的影响,错误的说成今年的收成和前年是一样的。3.练习是促进迁移的最有效手段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从表面理解到比较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练习的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拓展练习,为今后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当学生完成“修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3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20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完成?”这基本题的练习后,再把题目变成为:(1)两队合修应几天后还剩这段公路的1/3?(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