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半命题作文技法讲解题目:(江苏南京考区)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自己爱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作文。解析:好多学生对这个题目都无从下手,拼凑的内容都不切题。一类作文中,审题立意时,都注意了“带上一本书”和“旅行”的内涵和外延。1、“带上一本书”可以带在身边,也可以带在心里;2、“书”可以实指,如名著、唐诗宋词,也可以虚指,如精通历史的司马迁、词国皇后李清照等;3、“旅行”可以是空间的旅行,如到福建武夷山、杭州西湖等,也可以是时间的旅行,如到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等,即心灵的旅行、神游。把这些内涵和外延理清楚了,立意空间就大了,写出出彩的作文来也就不难了。考场作文的读者很特殊,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完一篇作文,若文章写得过于含蓄、隐晦,这就吃了亏。所以要写明白晓畅的文章,要写那种吹糠见米的文章,要学会巧妙点题,做到三致其志,可以这样:一是起笔点题限方向,二是文中内容保切题,三是结尾呼应巧切题。让阅卷老师能够迅速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以及对文题的理解深度。题目:(江苏苏州考区):心中有支欢乐的歌解析:我们熟知的许多关于“心中有支欢乐的歌”的材料,包括名著经典、诗词歌赋、寓言童话、名人名言等,能体现“心中有支欢乐的歌”的主题,可根据需要进行内容引用、部分化用或格式借用。比如,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有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意做一个无梦想、无愿望的最伟大的人。”也可借用这一格式,写出新的语句:“我宁可唱着快乐歌谣,怀着童年时候的梦想,而不愿意做一个怨天尤人、怨气冲天、唉声叹气的人。”一类文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凭借细节的刻画再现情感的美好,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变化来反映心理;二是借景物展示情感的变化,情随景到,借景生情;三是用情节掀起情感的波澜,把情节设计得一波三折、波澜迭起,达到情感的美不胜收。题目:(浙江湖州考区)以“你最珍贵”为题写一篇作文解析:此篇作文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对象不明,主题模糊。命题作文“你最珍贵”的写作对象是“你”,需要进一步明确。“你”指代的是谁?人,事,物,还是情?你可以选择其一,也可以相互融合,写出你为什么珍贵?千万不能指代不明。主题究竟定在“亲情”“乡情”“友情”还是“无私奉献”等品行上,必须鲜明突出,不能晦涩。二是描写粗糙,内容单一。写“你最珍贵”,没有抓住体现“你最珍贵”的细节,人物描写手法单一,形象塑造脸谱化倾向,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令人生厌;情节简单直来直去,缺少起伏变化。为避免单一,可以进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深入人物心灵,把人物的心理感受传神地展现出来。可以采用误会法,尺水兴波,增添情节和情感上的波澜。小结:从命题内容上来看,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如2012年上海中考作文命题“心里美滋滋的”,“美滋滋”突出的是“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在这里,“美”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是一种快乐,可以是一种自豪,也可以是一种欣慰。也就是说,凡是让自己快乐、自豪或欣慰的经历与感受,均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就内涵来看,“美滋滋”强调的是看不见的自我感受。这种美好而得意之情,应该是藏于内心,情不自禁地表露。当然,这种情不自禁之情可以通过眼神传递,可以通过表情显示,也可以通过言行表达。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如:(2012年湖南省益阳市)阅读艾青《盼望》中的一节,按要求作文。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时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请以“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