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与管理并重VIP免费

教学与管理并重_第1页
1/3
教学与管理并重_第2页
2/3
教学与管理并重_第3页
3/3
教育教学与管理并重——骨干教师教育经验提升总结尚志市老街基学校祁凤英近五年来担任老街基学校初中部教学管理工作,任课学科是初中数学。老街基学校虽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一边是管理,一边是教学,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人的潜力往往就是这样挖掘出来的,一路走来,我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学校,爱三尺讲台,那里洒下了我辛勤的汗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现在我把近五年的教育教学、科研、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如实的总结。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学习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有效的政治、业务学习能促使我们及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积极参加上级、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在培训中,使我对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往即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上摸索出了一些好的方法,也说不是它的理论根据,似是而非,对实际教学和管理指导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不仅自己主动学习,也倡导教师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因而我校在新课改实施上还处于同类学校的前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做为教师不仅仅是业务素质过硬,还要有良好爱岗敬业精神。在本职工作中我处处能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关心教师的发展,善于合作,以大局为重,利益面前从不斤斤计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010年我被评为哈市级师德先进个人。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的春天到了,尤其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提出,使我明确了在教学中的角色,彻底打破自己以往陈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是有个性有发展的人才。人的观念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程理论知识象一面镜子,透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曾引以自豪的我对学生尽心了,不惜手把手的教,却不知道是在遏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教师承担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是任重而道远,倡导教师不仅是做学习型的教师,更要做会学习的教师,我率先垂范扎进了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老师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我校教师在每年度理论竞赛中,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过关。俗话说:凡事予则立。不予则不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会做好。二、学科教学与学校教学管理兼顾,促进专业发展。虽在副校长的位置,但我一直没放弃一线教学,事实证明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虽然负荷重,我却苦中有乐,身边有爱我的学生,有支持我的教师,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不脱离一线教学,会了解教师所需,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也易于看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我是数学教师是被管理者,我抓教学是管理者,双重的身份的体验,我更容易和教师沟通。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学校的管理有好的建议,都能直言和我说,我也是个行动很快的人,和校长班子成员研究,可行的很快就落实了。燕子老师是个非常年轻的教师,有头脑,接受新事物快,经常和我交流教学上的做法,她说和我没有距离感,有的人曾经问过我:都当了那么多年的副校长了,怎么没听哪个老师这么叫过呢,我很坦然的一笑,她也许不知道,这个正是我想要的。对待教师要宽而有度,严而有格,才利于管理和相互促进教学。老师都知道生活当中我们永远是朋友,但是真的到了该展示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出色。我这个泰山都撼不动的宗旨,带出了一批业务比较过硬的教师。三、走进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理解新课改精神,教学上大胆创新。学习新课标要吃透理论实质,构建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备课、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都用新的理论做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去尝试,即使是失败也为成功积累了经验。经过摸索发现,原来的教案设计引发不了学生积极学习性,就和教师一起研究,设计成表格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课堂实验效果比较突出。2013年7月10我利用这种思路设计的《分式乘除法—约分》一课被评为尚志市级教学设计,同年10月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新课标指导下,优质课评选,我上的《整式的加减》一课被评为市优质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学与管理并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