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老师缺乏理解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发现问题偶尔聊起现在的学生很多老师都感叹难管,叛逆心强,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尤其是为了他们的学习而要求他们时,常常会遇到不理解你的用心的情况!轻了吧,不起作用;重了吧,有严重的负作用。真是让人绞尽脑汁呀。一次语文课上,我讲了一篇幅不长的文言文阅读,在讲到“刑”的意思时,我问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它是什么意思呢?一部分同学答,是“处罚”的意思;一部分同学答,是“杀”的意思。听后我说,“这怎么能是处罚的意思呢?这不就是杀的意思吗?”这时一个平时学习很不错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给我们讲《鸿门宴》那篇课文时,不是说过刑是处罚的意思吗?”这时我解释到“这里的语言环境制约着它不可能是处罚的意思啊,你要灵活地做题啊!”还略带责备地继续说道“你这样的思维,怎么能不错呢,你不能自己总是不思考就问啊!”这时这个学生很有情绪地摔打了一下课本,脸上还流露出不满的情绪。我觉得平时我对他很是关心,可是她却是这样的态度,让我很伤心。课后,我和同事说起了这件事,同事的一席话让我开始了反思。同事说“也许她是真的不明白,可是你还用批评的语气说她,她又是个女孩子,平时自尊心就很强,一时怎么能接受的了你呢。”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认为学生应该会,可是忽视了学生真的不明白这一问题。教师在抱怨学生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是否也忽视了应该理解学生这一前提。教师在“理解他人”上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单纯要求学生。三、采取措施1、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提问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要主观认为其带着恶意或态度问题,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师生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老师,而不是学生,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换为思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中,并能把对方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心灵体验。理解当然是双向的,要求学生理解老师,首先老师要理解学生,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个性差异,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不至于出现学生逆反老师的情形。这件事后,我找到这名学生了解了他提问的原因,知道了她是真的不会,我首先向她道了歉,不应该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在课堂上用批评她的口吻来回复她的问题,她也真诚地向我道歉说“我也不应该摔书,老师对不起!”四、学生的改变这件事后,我和她的关系更融洽了,教师教师节时她用手工做了一张贺卡送给我。此后,她在课堂上学习更加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五、反思与讨论由于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一样的人",就必须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找好适合于"此人而非彼人"的切入点,远比罗嗦说教强得多。事实证明此种做法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真诚相待,慢慢的培养。我们还要注意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变化的,教育场景也是变化的,教育者也各不相同,因此,更加不能照搬条条框框,搞本本主义,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即使是好的理论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必要的地方要做一定的变通。随机应变是一条原则,也是一种态度。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多么优秀的孩子,如果不精心培育,也会成为平平庸庸的人,一个普通的孩子如果经过精心培育,也会成为优秀的孩子。案例分析:通过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更让我意识到:在教育学生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既因人施教,如自负型的学生,性格往往高傲,听不进批评和劝告,对于这类学生,直接当面指出其优点和缺点,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加重逆反心理。对待这类学生最见效的方法是要抓住谈话的切点,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要用钢制柔,以柔克刚。学生不理解教师,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