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二、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难点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疑点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学生准备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指的是谁?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明确:那两个强盗,一是法兰西,一是英吉利,即法国和英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二)故事分析,引出背景。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从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使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毁于一旦。同时,此时的正处于清朝晚期,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直接水平,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活疾苦。而此时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再加之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主张对外侵略(三)检查预习,字词作者。字词检查: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瞥见()惊骇()富丽堂皇眼花缭乱令人惊骇丰功伟绩不可名状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集体进行。读完后进行朗读指导。一段至三段,赞美圆明园部分,语气语调要上扬,充满高兴,喜悦,为我们建造出世界奇迹而自豪骄傲。四段至十段,谴责英法联军部分,语气语调应充满气愤,愤怒,不屑,嘲讽,讽刺。过渡的四段,语气语调下降,饱含叹惜,惋惜之情。同时还涉及,疑问语气,肯定语气等等。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3)赞美圆明园第二部分:(4——10)谴责英法联军4、品味分析(1)通过阅读第一部分,你了解圆明园中都有哪些物品,试从文章中画出来。(2)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3)在第一部分里面,饱含了雨果先生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表现出雨果先生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与赞美,表现出雨果先生对人类文明的热爱,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4)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