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补充”教材若教师发现有教材比较单薄,或者,教师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一、解释: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此而比较平稳、安全。虽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等观念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提倡多年,但“教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很难说就已经完全消失。这样看来,“补充教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够让教师减少考试的焦虑。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二、案例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的教学录像;二是干国祥老师的“互文性文本”;三是武汉外国语学校何文浩老师的“不按教材顺序讲”。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游园不值》时,她提供了与这个“主题教学”相关的诗歌和背景音乐;干国祥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斑羚飞渡》时,给学生提供了三份“互文性文本”;何文浩老师根据记忆中的题型“每天出一份试卷”并当堂做当堂批改,这些案例的主要魅力在于: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的材料。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在进入课堂之前,在正式的教学之前,他们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案例1:影视资源:“游园不值”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主讲的一节语文课《游园不值》。窦老师围绕《游园不值》这首诗,寻找和选择了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这节课的前半段来看,窦老师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了相关的资源:1.提供了与“游园不值”相关的“主题教学”材料。2.窦老师教给了学生朗读诗歌的简单而有意义的节奏和音调。这种节奏和音调对于原有教材来说,是一种增加和补充。3.在朗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窦老师启用了背景音乐。究竟应该选择何种音乐作为这首诗的背景音乐,这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4.黑板上的“游园不值”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来势汹汹地挑战传统教学工具,这种挑战使不少教师顺从地用PPT、录像等“新教育技术”取代了教师的手工板书。但是,教师的手工板书还是有意义的,它不只是把书本上的文本转移到了黑板,而是在转移的书写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案例2:“斑羚飞渡”的“互文性文本”一、课文:斑羚飞渡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6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6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1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姑妄称它为镰刀头羊。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