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口语训练我们当老师的在日常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重视中学生的口语训练,那么如何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1、加强教师示范性训练。教师规范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好示范。语文老师是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者,其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应努力做到准确明晰有科学性;循循善导有启发性;生动活泼有形象性;幽默诙谐有趣味性;抑扬顿挫有和谐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使用方言土语,不用普通话教学,说话时或拖泥带水、东拉西扯、夹缠不清或平淡无味,爱做无意义的重复。这样会给学生极差的影响。因此,在讲读课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老师的口头表达技能技巧,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定能得到很好的提高。2、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训练。教师认真备课,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得到口语训练。这种方法可结合课文进行,它十分简便易行。我们初中课文编排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相对的集中性。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有反映科学知识的。作为教师,可结合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近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了《羚羊木雕》一文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一事的看法,同时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闹过矛盾的,如果有,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能力,让他们敢于面对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也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和概括语言的能力。再比如,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通过自己的认真备课,学生认真的预习,向他们提出问题:皇帝是怎么被骗的大臣是怎么被骗的?骗子是怎么得逞的?从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骗子没有骗过小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做?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事吗?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训练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