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灵开始王晓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夏丐尊也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舍得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寄予合理的期待。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和学生之间真正的心灵对话呢?通过不断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向,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更好的沟通。因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1、经常与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和学生交朋友使自己成为学生信任的老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双方的默契。2、通过开家长会、短信及电话联系等方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将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记录在案。例如:我带的一名的学生,他性格比较冲动,与同学一有矛盾就动手打人,从来不写作业,我也多次的找他谈话,从不见效,他的种种表现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有一天我决定找他好好谈谈,放学后他也没有了平时的“霸气”,只是对我淡淡的说:“我最讨厌只会找家长的老师了。”我们在办公室里谈了一个小时的话,这一个小时我只是在听,静静的听。在这一个小时里,我知道了他动手打人的原因——怕受到别人欺负;在这一个小时里,我知道了他不学习的原因——做个坏孩子有安全感。也许这样的想法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可笑,但是在他们来说,这是他们最“聪明”的选择。从此,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二、沟通从“心”开始:“沟通从‘心’开始!”是联通公司经典的一句广告语,很有意义。我觉得自己感受最深、领悟最深刻的,就是用心与学生交流,让沟通从“心”开始。只有在沟通的过程中,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中,老师的爱才会真正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如何对学生保持一颗敏感的关爱之心,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能否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用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细心和爱心去感化他们,让学生获取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平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才不会把心育等同于心理矫正,而会更加注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培植与生长。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心灵减负,让他们更健康、更轻松地成长和学习。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把爱洒向每个学生心田,才能将教育工作做的更加和谐、巧妙。三、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古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学生千差万别,各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例如我以前带过的一名学生,成天不听讲还调皮捣蛋,我接班后不几天,他又和同学打架了,被打学生的家长拉着他要找校长给他处分,我极力劝说被打学1生家长给他一个机会,随后,我把他带进我的办公室,倒了杯开水给他,然后,我切入话题,我说:“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位很讲义气的孩子,体育成绩也不错,但你的拳脚能对准同学吗?……”我耐心地讲道理直到他心服口服,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那位被打的学生道歉并深刻地检讨了自己,让大家予以监督,相信他从此以后绝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最愚蠢的人!”这之后,他就像变了个人,进步了许多。实践证明:只要心存宽容的爱心一块顽石也会被焐热的。四、信任是师生情感的一座桥梁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真情的投入,就没有学生的真情回报。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引起共鸣,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尊敬之情,从而信任老师,并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记得有一次我留了口算作业。第二天,我重点查看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