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一年级班主任(2)注重细节培养良好习惯(一)、培养“倾听”的好习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内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孩子,其注意力集中,思维的系统性和敏捷性较强,对于所教授内容的把握和了解相对来说更为深刻。小学新生刚刚从幼儿园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好奇、好动、贪玩,个别孩子还会比较任性、散慢,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授课时的每个环节,将课间产生的高昂活动情绪转化为集中听讲的注意力,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紧张训练法。将课前五分钟作为听算时间,让小学新生在紧张的聆听教师念题、短时间的过程中安定情绪,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情景导入法。在上新课的时候,经常性的采用猜谜语、念儿歌、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小学新生的注意力,让其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课中来。3、前文复述法。一旦发现课堂上部分新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就让其复述刚刚教师说过的话,回答教师刚讲过的简单问题,或前面同学回答过的问题,让其答不出时形成强烈的自责心理,促使其在以后的课程当中认真听讲。同时,还要让小学新生在认真听课的同时,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从同学的发言中得到灵感、获取知识。(二)、培养“思考”的好习惯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促使学生思考求解的过程,小学新生只有自身开动脑筋,肯于思考、勤于思考,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形成各种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培养这个习惯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三点。1、善于进行启发性教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在激发思考欲望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找寻数学每个运算符号、每个基本公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2、善于进行设问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深刻理解、牢固记忆。同时,要让小学新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善于进行多思路教学。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鼓励孩子多阅读,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拓展思维。(三)、培养“观察”的好习惯小学生需要拥有及时领会、正确理解、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小学生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习惯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1、文本的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读、课内阅读、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将授新课,遇到不明白、不可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在课内时,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详细讲解,适当给予时间进行课本复读,帮助其圈划出重点字句,让其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正确理解语言。课后阅读对于小学生巩固知识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做家庭作业之前,阅读课本内容,复习当日所学,将书本知识以及教师的陈述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2、题目的审查。学生在做题过程当中,第一步就是对题目内容和要求的把握,这就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的审查。审题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作业的质量。审题能力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细致理解和全面把握的良好习惯。(四)、培养“书写”的好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作业,可以检验其学习成果,加深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书写工整、独立完成、自觉检验。1、正确书写。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教育其在课前准备好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集中精力,认真审题。2、独立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纠正少数学生的抄袭恶习。3、及时检查。在初步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检查检验,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检查作业时一般要求学生用手指着题目检查,检查到哪里,手就应该指到那里。把检查落到实处。(五)、培养“表达”的好习惯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